近日,福建省莆田市一所小学发布的一篇慰问自宣文章引发网友热议。
文章提到,慰问团队前往一名贫困生家中,送上了书包、被子等物品。但有网友质疑,文章中配发的图片显示,该名“贫困生”家里装修豪华,不像是条件困难的家庭。
“豪宅慰问贫困生”的文章插图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之后,媒体纷纷介入采访报道。但媒体报道汇总的信息非但没有解释网民的疑惑,反而让事情的“真相”更显扑朔迷离。
完全厘清这件事起码还有这“未竟三问”。
第一,这名被慰问的学生到底是不是贫困生?
7月2日下午,大河报记者致电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已经关注到这个事情,图片里是在小孩子的外婆家,不是他自己家,并称该学生符合贫困生的标准。具体情况需要跟北岸经开区宣传股联系。
同日,北岸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其也注意到了上述文章中的情况,学校慰问的那名学生实际上并不是贫困生,而是一名“特殊学生”,“可能(文章)没弄好,要把它(文章)改一下。”
大河报报道说“该学生符合贫困生的标准”,极目新闻报道称“那名学生实际上并不是贫困生,而是一名‘特殊学生’”,那么问题来了,这名被慰问的学生到底是不是贫困生?“特殊学生”又特殊在哪?
第二,装有旋转楼梯的家到底是这名被慰问学生自己家还是外婆家?
上述宣传文章配发的慰问现场照片显示,这名学生和父母一起在装有通向二楼的旋转楼梯屋内接受了慰问。
学校宣传文章明确载明“在贫困生xxx家中”,但是,大河报的报道又称“图片里是在小孩子的外婆家,不是他自己家”。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受慰问学生是在自己家,那其家庭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如果是在外婆家,那宣传内容就涉嫌虚构。
第三,学校为何在图片引发外界热议后就匆忙删除了自宣文章?
截至7月2日下午,这篇引发舆论场高度关注的小学自宣文章已经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无法搜索到了。
但截至7月2日下午6时许,该小学及其上述机构都未对这一照片作出任何公开说明。
学校为何在未做任何公开说明的情况下即匆忙删除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有没有经过学校相关领导审核?如果有,审核的时候有没有对这张照片背后反映出的“矛盾之处”加以求证?
按照福建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政策规定,一个学生一旦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生活费补助,还会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作业本、正版字典等。
网民关注“豪宅慰问贫困生”舆情的背后,其实关注的是财政资金是否真的用到了家庭经济真的困难的学生身上。
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尽快说明事情原委。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