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3日晚间,第78届戛纳电影节在蔚蓝海岸盛大开幕。尽管戛纳电影节此前公布了关于红毯着装的新规,但这丝毫不影响嘉宾挖空心思精心装扮。包括贝拉·哈迪德、茱莉亚·加纳、海蒂·克鲁姆等知名演员、模特,以及由法国著名电影人朱丽叶·比诺什领衔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均以盛装亮相。国内演员方面,受电影节赞助品牌的邀请,刘晓庆、龚俊、戴燕妮、赵樱子、《哪吒》系列的配音演员瀚墨、吕艳婷等也亮相红毯。
由法国著名电影人朱丽叶·比诺什(中)领衔的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均以盛装亮相
罗伯特·德尼罗领取终身成就奖
开幕式由法国演员罗兰·拉斐特(Laurent Lafitte)担任主持,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上台为今年的电影节启航。而整场典礼的高潮便是81岁的好莱坞著名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上台,从晚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中接过终身成就金棕榈奖,随即获得全场起立鼓掌。
罗伯特·德尼罗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中接过终身成就金棕榈奖
德尼罗与迪卡普里奥的首次合作可以追溯到1993 年的电影《男孩的生活》(This Boy’s Life),时隔三十年后,两人再次合作拍摄了马丁·斯科塞斯的《花月杀手》。该片于2023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
德尼罗本人跟戛纳电影节也颇有渊源。他跟马丁·斯科塞斯合作的《出租车司机》,曾获1976年金棕榈大奖,主演过的《美国往事》等作品也曾在戛纳电影节放映。他还曾在2011年担任过戛纳的评审团主席,当年的金棕榈大奖由泰伦斯·马力克的《生命之树》获得。
德尼罗在戛纳宣布由他获得今年的此项殊荣后就发表声明:“我对戛纳电影节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现在,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把我们分开,而戛纳电影节却把我们聚在一起,所有讲故事的人、电影制作人、影迷和朋友。这感觉就像是回家一样。”
戛纳开幕式现场
而昨晚的舞台上,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就对这位美国总统大力抨击的德尼罗,再次在获奖感言环节,表达了对于美国总统的不满。德尼罗还直接以“文化修养差”(philistine)一词来形容美国总统,抨击了特朗普任命他自己为美国文化机构肯尼迪中心负责人的做法,以及他削减艺术、人文、教育领域各种拨款的做法。当然,电影关税问题,也是他必然会谈到的。“创意是没法标价的,但显然你可以对它征收关税,”他揶揄地表示,“这当然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所有这些攻击都是我们无法接受的。这不仅仅是美国的问题,也是全世界的问题。这就像是一部电影,我们不能静静坐着袖手旁观。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而且是现在就行动起来。不是用暴力,而是用极大的热情和决心。现在是时候了,每一个关心自由的人都应该组织起来,进行抗议。当然,在选举的时候,也要投票。今晚,还有接下来的11天里,我们将在这个辉煌的电影节日里,通过赞美艺术来展示我们的力量和决心。自由、平等、博爱。”
接下来,罗伯特·德尼罗还将参加在戛纳电影宫德彪西剧场举办的大师班,届时又会针对特朗普有何说法,颇令外界关注。
开幕典礼结束后,卢米埃尔宫放映了法国导演艾米莉·博宁的首部长片《起程之日》(Partir un jour)。
红毯上拒绝裸体、裸露及大裙摆
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中流砥柱,每年的戛纳电影节都提供了不少外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首当其冲的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该穿什么样的衣服走红毯。就在今年电影节的开幕前夕,主办方突然发布最新的红毯着装规定,明确不欢迎裸体、过于裸露和过于“宽松”的服装。按主办方的话说,“其目的并非规范着装本身,而是出于体面的考虑,红毯上以及电影节的任何其他区域都禁止出现裸体,也不允许穿着过于宽松的服装,尤其是裙裾过长的服装,因为这会妨碍宾客的正常通行,并使剧场内的座位安排变得复杂。电影节迎宾团队有权力禁止任何不遵守这些规定的人走上红毯”。
开幕片《起程之日》剧组在戛纳红毯上
关于不可赤膊上阵这一条,其实很容易理解。2022年,曾有支持乌克兰的女性示威者在戛纳红毯上裸露身体。而在类似场合,例如今年早些时候的格莱美奖颁奖礼上,著名歌手坎耶·韦斯特的妻子比安卡·森索里(Bianca Censori)以透明礼服亮相红毯,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以上两类显然都不符合戛纳的红毯新规。
外界有些困惑的是后一条不可穿着过于“宽松”的服装。这类服装指的是不少女性嘉宾爱穿的大型蓬蓬裙或有着超长裙裾、后摆的礼服。穿着此类服装,在攀登电影宫的台阶时,对自己对周围人,可能都有少许安全隐患,真要穿着这么一身在影院里看电影,恐怕也相当不便,因此戛纳方面才有了上述规定。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这么泛泛的规定究竟怎么具体执行,恐怕很成问题,而且甚至还可能惹上性别歧视的嫌疑。毕竟,戛纳电影节的红毯着装规定过往时不时就会惹来争议,比如要求嘉宾穿着“优雅”(elegant)的鞋子到场。但在实际操作中,“优雅”早已被视为高跟鞋的代名词,女性因为穿着平底鞋到场而被电影宫保安拒之门外的情况,过去没少出现。2015年那一届,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电影《卡罗尔》放映前,就有多位女性观众因未穿高跟鞋而被拒之门外,由此引发巨大争议,也引来了艾米莉·布朗特等女演员的声援,由此让戛纳方面逐渐放下了对于高跟鞋的执念。但在三年前,也有男性制片人因穿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土著风平底鞋到场,被保安以未穿着“优雅”的男士皮鞋为由,拦在了外面。
刘晓庆带着一串熊猫玩偶走上戛纳红毯
此外,“宽松”还能有其他定义。远的不说,近年来包括艾丽·范宁、贝拉·哈迪德、肯达尔·詹娜等明星出现在戛纳时,都穿过中门大开的薄纱礼服,是不是今年开始这样的服装都不可以了,抑或一切全凭保安团队看人下菜?实在是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透明度。
目前,在戛纳最严格的着装要求,还是每天晚间举行的各种影片首映礼,嘉宾会预先收到文字提醒,要求必须穿着晚礼服且男性必须系深色领带或领结,官方还建议嘉宾可选择燕尾服、长裙或小黑裙、鸡尾酒裙、深色裤装、黑色裤子配礼服上衣等,脚下也要穿优雅的皮鞋或有跟、无跟凉鞋。此外还禁止携带手提包、背包或大包。
不过,在昨日的开幕式红毯上,其实还是有嘉宾“顶风作案”。比如,超模、主持人海蒂·克鲁姆的粉色长裙的裙摆以及中国演员万千惠的白色蓬蓬裙的裙摆就都占地不小。
电影人逼宫戛纳表态巴以冲突
相比琐碎的服装规定,更为外界关心的恐怕还是电影艺术与现实政治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关系。就在当地时间5月12日晚间,法国《解放报》网站刊载了近400位全球电影人的联名公开信,题为《在戛纳,绝不能让加沙的恐怖被消音》。签名人包括苏珊·萨兰登、大卫·柯南伯格、哈维尔·巴登等大牌,谴责的就是戛纳电影节官方在加沙问题上的沉默立场。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由来已久,而最新的这一轮冲突持续至今也有一年多的时间,上一届戛纳电影节上就已有所显现。对此,戛纳掌门人蒂耶里·福茂一直强调电影节的艺术属性,希望外界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影本身,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谈政治。从这个角度而言,上述的公开信,等于是在逼着戛纳表态。
巴勒斯坦的艺术家、摄影记者法蒂玛·哈苏纳在以色列对加沙的空袭中丧生。
公开信的开头写着“献给法蒂玛”,纪念的正是来自巴勒斯坦的艺术家、摄影记者法蒂玛·哈苏纳(Fatima Hassouna)。今年4月16日,以色列导弹空袭加沙,正在家中的哈苏纳和家中十名亲属全部命丧当场,年仅25岁。而就在4月15日,以她作为拍摄、采访对象的纪录片《把灵魂放在掌上前行》(Put Your Soul on Your Hand and Walk)才刚宣布入围戛纳,会在非官方平行单元“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Association du Cinéma Indépendant pour sa Diffusion)中展映,事前法蒂玛·哈苏纳还曾告诉过该片的伊朗女导演瑟派德·法塞,自己会想办法来戛纳,出席该片在5月15日的首映。
纪录片《把灵魂放在掌上前行》将在今年戛纳电影节期间放映。
来自全球电影人的公开信,强烈谴责以色列军队以平民为袭击目标的做法,也提到了之前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为没有及时给予巴勒斯坦电影人哈姆丹·巴拉尔公开支持而饱受批评的先例。他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唯一的家园》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得主,但在巴拉尔遭遇以色列军警扣押后,学院方面却没能在第一时间表达声援,事后也为此公开表示歉意。
而在这一边,法蒂玛·哈苏纳遇害至今,除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第一时间表示哀悼外,戛纳官方也只是提了一句“对这一悲剧感到无比惊恐和深切哀悼”,被认为缺乏批评力度。虽然诞生于1993年的该平行单元,与“导演双周”一样,都不能算是戛纳电影节的官方活动,但二十多年来一直与电影节同时、同地、同步推进,早已被外界视为戛纳电影节的一部分。
“作为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我们不能在加沙发生种族灭绝,在属于我们的艺术社区遭遇重创时,继续保持沉默。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如果我们不能制作出有担当的电影,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受压迫的声音,那么我们的职业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还要继续保持沉默?”包括导演乔纳森·格雷泽、欧格斯·兰斯莫斯、那达夫·拉皮德、迈克·李、小克莱伯·门多萨、劳拉·珀特拉斯、鲁本·奥斯特伦德和演员马克·鲁法洛、维果·莫滕森等联署的公开信上,掷地有声地写到。
特朗普关税新政成话题焦点
此外,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久前提出的要向在非美国拍摄、制作的电影征收百分百关税的政策,注定会成为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焦点话题。就在揭幕前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个电影和电视组织,联名向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发出呼吁,希望他们能对各国的独立电影生产给予更大支持。呼吁书题为《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声音:艺术自由、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主权全球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坚定立场,维护支持独立电影创作的制度,使电影文化能够继续蓬勃发展”。签名方包括欧洲制片人俱乐部、南非独立导演协会、加拿大法语国家制片人联盟等。
汤姆·克鲁斯此前拒绝回答有关特朗普关税新政的提问。
此前在5月8日举行的《碟中谍8:最终清算》的宣传活动中,就有记者试图问及关税问题,结果被主演汤姆·克鲁斯一口回绝,并且表示自己只回答“关于电影本身的问题”。5月14日,该片将于戛纳举办全球首映礼。不管汤姆·克鲁斯怎么阻止,相信面对这么一部拍摄地遍布全球各地的作品,肯定还是有媒体会问到关税问题。
韦斯·安德森的《腓尼基计划》在位于德国波茨坦的巴伯斯贝格影视基地拍摄而成。
另外,稍后会在戛纳首映的由韦斯·安德森执导的主竞赛单元参赛片《腓尼基计划》,虽然是由美国焦点影业出品,但拍摄地却是位于德国波茨坦的巴伯斯贝格影视基地。还有主竞赛单元中的理查德·林克莱特拍摄的法语电影《新浪潮》,更是完全在巴黎取景,届时肯定也会遇到类似的提问。
理查德·林德莱克(右)的《新浪潮》全程在巴黎取景。
当然,特朗普的电影关税政策,未来究竟会怎么落地,目前还全然都是未知数。在此背景下谈论相关话题,多少有些“竹筒敲鼓空对空”的意味,相信谁都无法真正答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但只要这事情还在,甚至说,只要特朗普还在,这种不确定性无疑会成为高悬在全球电影生产商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戛纳电影节除了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艺术电影节之外,同期举办的电影市场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影视作品交易平台。而这种交易的基础,正是信任和信心。作为买方的预购电影版权的发行商,要相信制片人能按时按预算完成影片;作为卖方的制片人,则要相信各地政府给予的拍摄补贴和税收优惠都会到位。然而,在美国电影关税的阴影下,买卖双方都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对此,在5月12日的媒体见面会上,福茂态度坚定但也笼统地表示,“电影总能找到一种继续存在下去并且不断自我重塑的方式。”在他看来,现在就谈论关税问题,为时尚早。“因为看看他在过去三个月里的那些声明吧,总是一开始这么说,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自相矛盾起来,所以现阶段我也无法回答与关税相关的问题。”甚至,他还假设自己有机会和特朗普直接对话的话,他说他会告诉美国总统“是外国电影滋养了美国的想象力和文化”,而戛纳电影节“不会让任何人阻止电影的创造力”。